茶叶的耐泡度,是不是越多越好?3分钟说清“耐泡度”的真相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2:30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图片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
丨作者:村姑陈

《1》

周末重温了电影《傲慢与偏见》,再一次意识到,傲慢会在不经意间流出。

一些人,不是要故意贬低谁,只是固守在自己的认知里。

下意识觉得,自己才是对的,与自己不同的人都是异类。

昨晚在网上围观茶友们讨论茶叶的耐泡度。

大家各抒己见,讨论得很热闹。

图片

滑到页面下方,突然看到一条刺眼的评论:

“我真无法理解那些追求耐泡度的人都是什么心理,那点茶叶也要省吗?”

短短一句话,发言者将自己抬到了金字塔顶端。

而一众追求耐泡度的茶友,包括村姑陈在内,都成了底端的蝼蚁。

没有人与他争辩,大概是不想浪费口舌。

但能看出这位茶友,对“耐泡度”的理解,有些偏颇。

图片

《2》

追求耐泡度,其实是在追求茶叶品质。

在不考虑冲泡手法等外因的情况下,一杯茶能泡多少道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的品质高低。

茶叶的耐泡度,与树种、树龄、产区环境、仓储情况等因素息息相关。

单看树种,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,其次为小乔木、灌木。

对讲究树龄的茶叶来说,树龄越大,滋味就越醇厚、耐泡度越高。

核心产区的茶叶,例如高山茶、正岩茶,因为自然环境优越,云雾充足,土壤肥沃,昼夜温差大,茶叶内部积累的营养物质会更丰富。

图片

这些物质就是决定茶叶耐泡度的基础,决定了它能经得起几次冲泡。

后续的仓储也是关键。

保存得当的茶叶,内在物质保留完好,几乎不会流失,自然更耐泡。

而仓储不当的茶叶,受潮或者串味了,内在物质必然受损,泡不了几冲。

那些两三冲之后就淡而无味的茶,大多意味着内质单薄、品质不佳。

如果茶叶原料品质差,或者受潮变质了,喝下去很可能损害身体。

图片

《3》

耐泡的茶,喝的是更完整的体验。

一泡耐泡的好茶,譬如产自太姥高山的白茶,可以轻松泡上十几道。

从第一泡的清新由浅入深,滋味逐渐浓郁,再到尾水的清甜,每一道都有不同的风味层次。

整个喝茶的过程,就像在逛一场艺术展,每一次转身都能有新发现。

一泡耐泡度高的茶,从午后慢慢喝到傍晚,看着阳光从热烈变得柔和,茶汤滋味也跟着日光变化,是一场对身心的疗愈。

图片

反观那些不耐泡的茶,刚喝出点味道,正准备细细品味时,它却冷不丁地没味了。

品茶的过程戛然而止,难免扫兴。

喝不耐泡的茶,若要喝得尽兴,就得频繁换茶。

喝茶体验频频被打断,品茶的闲情逸致也所剩无几了。

虽然高品质的茶单价更高,但一道茶能喝十几冲,也不用担心品质问题。

从性价比来看,喝耐泡的茶显然更划算。

图片

《4》

开头那种“没必要省茶”的说法,颇有些“何不食肉糜”的意味。

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,难免会有偏差。

上万元一斤的金骏眉,难道茶友们会只喝三四泡就倒掉吗?

显然不会。

这不是经济条件高低的问题,而是对优质茶叶的珍惜。

图片

每个人的喝茶习惯和经济条件都不一样。

有的人习惯一泡茶只喝前三道,有人却喜欢细细品味每一道的变化。

无法理解他人的喝茶习惯无可厚非,但要做到基本的尊重。

在合理的范围内追求耐泡度,无关节俭,更能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茶叶的认知和态度。

懂得欣赏好茶的人,会更关注茶叶的品质,也会更珍惜每一道茶汤的风味变化。

图片

《5》

喝茶这件事,有人追求效率,有人享受过程。

追求茶叶的耐泡度,并非铢锱必较,只是对茶叶的品质有要求罢了。

谁都想买到价值与品质对等的产品,钱不是大风刮来的。

真正爱茶的人,在乎的不是那几克茶。

而是从注水到出汤、从头道茶汤到尾水的完整体验。

认真品味一泡好茶的每一道滋味,是与茶相处、接触的过程。

我们享受这个过程。

一味以己度人,反而显得狭隘。
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